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学习园地>>正文
学习园地

张桂梅、杨大林、陈勇、沙天文等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2020年10月21日 16:21  点击:[]

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张桂梅同志是一名贫困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现任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她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把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身心投入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用执着的奋斗托举起贫困山区孩子们“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梦想,为党和人民的教育扶贫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张桂梅同志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是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榜样。

一、张桂梅同志基本情况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6月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197512月参加三线建设支边,先后在云南省迪庆州中甸林业局子弟学校、大理喜洲一中、华坪县中心中学、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2001年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2008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党的十七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

202010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通过视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致贺词,特别介绍了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在中国,也有千千万万的人为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默默耕耘。其中,有一位名叫张桂梅的女教师,她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子圆梦大学校园。张老师被女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

二、张桂梅同志主要事迹

(一)坚守初心,矢志不渝跟党走。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她常说:“我在党旗下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就要说到做到”“共产党人就应该帮老百姓做事,群众有困难,不论是什么事,是党员,就应该去管。”她经常自己掏钱给群众治病、修路、建水窖,帮助群众协调纠纷、化解矛盾、发展产业。她在党言党、爱党护党,随时随地用实际行动捍卫党的形象。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从入党那天起一直讲了22年,张桂梅对党的热爱是渗透在她的内心里、血脉里的,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党的形象。她获奖无数,奖金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但她一分也没有留给自己,有的交了党费,有的捐给了灾区,有的捐给了有困难的人,有的捐给了学校,不仅奖金,就连工资、社会各界捐给她治病的钱都全部投入贫困山区教育事业。被她帮助过的人感谢她,她总是说:“我只是党派来的服务员,你们要感谢的是共产党!”

(二)勇担使命,含辛茹苦办女高。在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她目睹了贫困家庭重复着“低素质女孩——低素质母亲——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她下定决心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2002年,她拖着病体开始四处筹款,想尽一切办法筹资建校。累了,就在路边歇一会儿;渴了,就讨口水喝;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她克服重重困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于2008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建校初期,办学条件异常艰苦,17名教师走了9,教学工作几近瘫痪。就在她力不从心、举步维艰的时候,她发现,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6名是共产党员。有党员在,阵地就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她迅速把6名党员召集起来,用党组织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她的执着坚守下,华坪女高历尽坎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扶贫奇迹,在没有入学门槛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低进高出,中进优出”,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达100%,综合排名始终保持丽江市第一名,帮助1804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

(三)树人铸魂,红色文化育新人。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为育人之基。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学模式,确立了“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办学宗旨。华坪女高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学生们都会铿锵有力地呼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女高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观看一部红色影片、党员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每周开展一次德育课,诵读革命故事、传唱爱国歌曲、开办法治讲座、弘扬传统文化;每天坚持跳革命歌曲编成的课间操,教室里、走廊上、操场边,古典诗词、革命传统标语、红色文化警句随处可见,让孩子们在举手投足、潜移默化中感受革命精神、爱国情操和红色基因,不断激发对党忠诚、报效祖国、刻苦学习的信念。

(四)修身律已,无私无我写大爱。她从2001年开始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了136 个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的称呼为“妈妈”。为让孩子们生活得好一点,她领着孩子们卖鞋、卖花,到处筹措资金,工作再忙都坚持每天到福利院看望孩子,为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她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创办女高后,坚持每年家访,11年来已家访1345户,行程近11 万公里,多次旧病复发晕倒在家访路上。她对自己近乎苛刻,多年来,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她经常出差、家访,路途中的开支费用都是自掏腰包,从未报销过一笔差旅费。她省吃俭用,却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甚至提出提前预支丧葬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她没有亲生儿女,没有自己的家庭,没有任何房产,她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正如她所说的:“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丽江杨大林:小凉山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日前刚刚揭晓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中,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川乡沙力村党总支书记杨大林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杨大林,男,彝族,19789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川乡沙力村党总支书记。杨大林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贫穷的小凉山高寒山村,为贫困山区的群众修路通电、发展产业、摆脱贫困。在连续奋战250天后,因劳累过度,倒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杨大林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追授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登“中国好人榜”。

恪尽职守,践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杨大林同志自2004年担任沙力村委会主任以来,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他十来年如一日,驻扎在村委会工作岗位上,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带动群众率先成立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花椒、核桃等种植产业,争当创业致富的带头人,身体力行带领村“两委”干部为沙力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党组织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夯实基础,强化村级组织建设。2007年兼任村党总支书记后,杨大林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凝聚力量的基石。日常生活工作中,杨大林同志带头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班子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成为了工作常态,增加了工作透明度,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他时常走村入户调查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严格把关、严格程序、严格政审,2007年至2017年期间,把符合条件的15个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2015年获得市级“优秀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2016年先后被县、乡两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党总支书记”。

不计得失,自行垫资为民修路。2004年杨大林当选沙力村委会主任后,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经常能看到杨大林同志为争取为老百姓修路资金而奔走的身影。最先杨大林同志用自己父亲的工资作抵押贷款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修路,到2010年共计争取资金60余万元,并积极发动周边老百姓投工投劳,修通了沙力村委会沙家村至松林、远家沟、牛窝子、华新等8个自然村组的21公里通组公路。杨大林同志通过艰辛的努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初心和承诺,让沙力老百姓走上了通向山外的致富道路。

勇于担当,做脱贫攻坚的先锋战士。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杨大林同志始终做到党建和扶贫两手抓,全力投入到沙力村委会脱贫攻坚的工作中。从“找问题、补短板”专项行动到边缘贫困户的摸底调查、再到后来动态管理,杨大林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不管风吹日晒、刮风下雨,经常加班加点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常常深夜才打着电筒回到家中。

在杨大林的带领下,沙力村通过“基层党建+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的发展模式,种植烤烟500亩,产值达250万左右;种植附子、草乌等中药材值达30万元;种植经济作物花椒达4000亩,年产值300万元。贫困山区的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顺利推进“两违”整治。在丽宁二级路西川段“两违”整治工作中,涉及沙力村委会的共59户。作为沙力村党总支书记,杨大林同志义无反顾担起劝说群众、帮助群众思想陋习的责任重担,带领村“两委”干部到群众家中听取群众困难、宣传相关政策,想尽办法解决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有效动员了59户搬迁户搬迁到新安置点。搬迁时正逢雨季,杨大林同志垫资4万元亲自为搬迁户购买帐篷,安排临时安置点;对于修建新居房屋存在困难的杨八两等6家农户(其中4户为贫困户,两户为随迁户),他主动垫资为其修建猪圈、提供修建房屋的材料共计17万元,让6家人在冬季之前顺利搬进了新家,有效保障了西川乡丽宁二级路“两违”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倾心于民,甘作群众“出气筒”。杨大林同志在村任职13年期间,每当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发生矛盾,第一时间总会找到他,他总是耐心听取到访群众的意见,想尽办法为双方调解矛盾纠纷。为调解群众矛盾纠纷,他没少受老百姓的气,每当有群众提出无理要求或出现过激行为,他总是甘作老百姓“出气筒”,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解释化解双方矛盾。特别是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群众到村委会反映情况特别多,他总是热情接待来访群众,耐心细致地讲解扶贫政策,累计完成41起群众来访的答复工作。

鞠躬尽瘁,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守在岗位上。128日,杨大林同志跟往常一样白天到各村民小组开展入户脱贫攻坚工作,当晚20时许,还去看望了原沙力村易地扶贫搬迁户何干干家生活情况。23点左右才回到村委会, 困倦疲惫到极点的杨大林安排其他驻村工作队员继续开展脱贫攻坚相关工作后,到村委会值班室休息。129日上午816分被同事发现已不幸去世。

13年的村委会工作中,杨大林同志带领村委会全体工作人员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使贫困村组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全村各小组通电通路问题,5120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出列,而他因为过分劳累倒在了他为之奋斗的工作岗位上。

(来源:宁蒗县委统战部 2019-10-12

 

丽江陈勇被最高检追记“个人一等功”,被追授“云南省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最高检追记陈勇同志“个人一等功”

为表彰云南省永胜县检察院原司法警察陈勇为脱贫攻坚作出的突出贡献,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决定,追记陈勇同志“个人一等功”,并号召全国检察机关、全体检察人员向陈勇同志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履职、扎实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勇同志2005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1月参加工作后一直在永胜县检察院工作,担任司法警察。从检12年,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尽责、勤勉奉献;驻村扶贫期间,他兴产业、促发展、抓助学,解纠纷、惠民生、暖民心,全身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北华村精准脱贫、傈僳族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129日,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陈勇同志在扶贫点突发疾病以身殉职,年仅36岁。

陈勇同志去世后,云南省检察院收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唁电。唁电对陈勇同志扶贫驻村期间因病逝世表示悲痛,并传达最高检党组和张军检察长向陈勇同志病逝表示沉痛哀悼,对陈勇同志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同日,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也作出重要批示:“请省委组织部关心,并转达对亲属的慰问。”随后,陈勇同志分别被永胜县委和云南省总工会追授“优秀共产党员”和“五一劳动奖章”。

陈勇同志被追授“云南省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荣誉称号

为表彰永胜县人民检察院驻六德乡北华村委会扶贫工作队队员陈勇同志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追授陈勇同志“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荣誉称号。

陈勇同志在驻村扶贫期间,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信念,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入户调查、民情访谈、危房改造、扶贫政策宣传、落实扶贫措施、扶贫资料整理上报等每一项工作,陈勇同志都勇于担当,用心、用情开展扶贫工作,努力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2019129日晚,陈勇同志因突发疾病在扶贫驻村点六德乡北华村委会以身殉职,因公牺牲,年仅36岁。随后,为表彰陈勇同志的突出贡献,永胜县委追授“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总工会追授“五一劳动奖章”、最高人民检察院追授“个人一等功”等荣誉。

扶贫路上,用青春点亮平凡的人生

—记丽江市永胜县检察院驻北华村委会扶贫工作队员陈勇

(作者:张 虎 吴光华)

“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年轻人啊!” 前来参加陈勇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的丽江市永胜县六德乡北华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张金银哽咽着对笔者说。2019131日,社会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因公殉职的永胜县人民检察院干警、驻北华村委会扶贫工作队员陈勇同志。

2019212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笔者一行来到六德乡北华村委会,用心追寻着陈勇同志驻村扶贫工作路上曾经留下的点点足迹——

用心服务群众报春晖

“驻村扶贫工作期间,陈勇同志履职尽责,吃住在村,仅在彝族年时向我请过3天假。”六德乡党委书记子文超说。

经过一条土路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北华村,对永胜县检察院驻北华村委会扶贫工作队员和村干部进行了采访。

陈勇同志2005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1月参加工作后一直在永胜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担任司法警察。根据中共永胜县委、县人民政府扶贫工作的安排,20183月,陈勇由永胜县检察院选派到六德乡双河村委会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同年9月,陈勇因扶贫工作需要调整到六德乡北华村委会。自驻村以来,他始终坚持与群众同吃、同劳动,悉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化解矛盾纠纷,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北华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九荣才说,“我印象最深是201812月份的一天,下白水村小组的贺阿五光着脚到村委会反映邻里纠纷。当时天气很冷,陈勇看着他穿得单薄还光着脚,很是心疼,就跟我们副主任高云协商,从发给困难群众的衣服里挑了一件羽绒服送给了贺阿五。” 遍访工作中的陈勇来到谷林世家,看到他家境十分困难,随即拿出50元钱给谷林世,并对他说:“一定要让你女儿好好读书,只有读好书才能改变贫困的现状”。当得知腊草箐的耻龙玉女儿耻思媛在北华小学读二年级,成绩也很优秀,陈勇立即拿出身上仅有的100元钱递给她。

下白水村的贺学文和谷女贞是夫妻,但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陈勇经多次上门做通了双方的工作,并带他们到仁和镇街上照像、到相关部门办理了登记手续……

勇挑扶贫重担耀检辉

傍晚,我们向陈勇生前挂包的中白水村民小组进发。从永华公路边的谷底有一条沿陡峭的山崖盘旋而上的便道,坡度在60度左右,这就是通往中白水村的唯一通道。由于是新开路,20181220日才通车,我们乘坐的越野车颠簸得如同在巨浪中前行,我紧紧地抓住了座位前的拉手,行至半路车再也爬不上去了,我们只好下车步行爬坡。

当我们来到陈勇的挂钩户贺林山家时,我已累得气喘吁吁。贺林山家住在名叫“自代燕俄”(傈僳语)的石岩下面,院子已打成水泥地坪,靠山有5间房子,刚用石灰粉刷过,住房的窗上都安装了玻璃。东面新建了一间太阳能洗漱间,新安装的太阳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贺林山的妻子接待了我们,她不会说汉话,通过村民小组长谷德富的翻译我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感谢共产党,感谢县检察院的陈勇!”

陈勇主要承担了北华村的危房改造及北华村委会中白水村民小组的帮扶工作。中白水村民小组共17户,其中有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北华村委会路程最远、条件最艰苦的村小组,陈勇挂钩的贺林山等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在该村。北华村通达条件差,车辆不能到达的村小组只能走路。201810月份遍访时,陈勇步行进村挨家挨户进行入户调查。县检察院选派到北华村委会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杨绍盛说,陈勇有严重的痛风,上次痛风发作引发膝关节肿痛,那崎岖的山路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他仍带病拖着沉重的身体穿梭在山路上。他说:“我是‘六人小组’成员,绝对不能缺席,何况我还是中白水小组工作组组长,我们小组更不能拖全村后腿!”

“他说到做到,在后来的遍访精准识别、民情分析评议、资料痕迹登记等等工作中,他做得最好!乡党委书记、包村领导、院里同仁均对他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永胜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石瑞文在回忆他时这样动情地写道:“在腊草箐小组遍访过程中,你穿着短袖满头大汗俯身登记贫困户的信息,那份专心细致的投入劲,深深感动了我,促使我拿出手机为你拍下了那张照片!”

生活中,陈勇始终坦诚待人、与人为善,与同事融洽相处,是同事心中的好大哥、好兄弟。在同事眼中,他为人忠厚善良,性格阳光大方,和他在一起,总有听不完的笑话,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欢声笑语,无论年纪大小,同事们都喜欢习惯性地叫他一声“勇哥”。

六德乡武装部长、包村领导李翔峰说,北华村委会办公条件有限,电脑根本满足不了需求,陈勇同志不争不抢,每次都主动让别人先用,总是等所有人都用完后自己再熬夜加班。同事文世松今年已53岁,负责下白水村民小组的帮扶工作,不会用电脑,陈勇总是不厌其烦地帮他录入数据。

201811月,我到昆明参加培训,勇哥在完成自己负责的中白水小组的所有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帮我完成了我负责的半岩小组的所有任务,听队友说那时候他天天晚上加班。我特别感激他,是他让我在培训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安安心心的完成了培训。”杨绍盛感动地说。

县检察院选派到北华村委会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杨建雄说:“北华这支扶贫队伍人最多的时候20人,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每次都是勇哥出面协调,大家都愿意给他面子,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

刚到北华村委会的时候条件很艰苦,没有炊事员,陈勇就自告奋勇的当了近一个月的“临时炊事员”,每天都第一个起床为队友们做早餐,有时候还会帮同事们洗衣服,同事们都称他为“暖男”。

化作春泥只为盛开幸福花

“按照本民族的习俗,陈勇要到原籍地生态葬的,但他工作在永胜,死在岗位上,遵照丧事从简的原则,就地进行生态葬,化作春泥更护花!”陈勇家人如是说。

陈勇的父母亲已年过花甲,儿子还在上幼儿园。201812月,儿子突然高烧,不断地喊着要找爸爸,妻子只好拨通陈勇的电话,陈勇轻柔地说:“宝贝,好好听妈妈的话,等爸爸扶贫工作忙完了就回来陪你!”夫妻俩结婚以来都各忙各的工作,只能借助电话相互沟通,妻子也很支持陈勇的工作,一般自己能处理的事就不告诉陈勇。

陈勇一心扑在工作上,照顾家人方面却是亏欠的,但却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北华村委会共有3501420人,主要以傈僳族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深度贫困山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21261人。面对北华村委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现有产业结构单一,农户产业发展意识薄弱,经过多方考察、研究,他和队友们发现北华村委会非常适合发展牛尾山药种植和中蜂养殖。201811月,在僳沙小组进行牛尾山药种薯扩繁测产,经测算产出达每亩2135公斤,亩产值达10252元,农户获得可观的效益,他和队友们计划今年3月份在整个北华村委会推广。目前,北华村委会共养殖中蜂260群,有效解决“两不愁”的问题。

在北华村委会旁的空地上一幢钢混结构大楼拔地而起,这就是北华村幼儿园。“他在动态管理遍访的时候发现这里学前教育相当落后,多次建议在北华村建设一所幼儿园。现在幼儿园已开工建设,而他却不在了!”北华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张金银说着说着声音哽咽了……

“忘不了你浓浓的口音,永远那么淳朴憨厚;忘不了你心细如发的敬业,在每一次困难时刻出谋划策;忘不了你我无数次结伴回家的欢声笑语,家中父母妻儿对我们的期盼和支持总是最大的话题;忘不了你对检察事业的忠诚,永远站在助推公平正义的视角尽心尽力。”永胜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石瑞文深情地回忆着……

笔者手记:陈勇同志年轻短暂而平凡的一生,虽然没有留下丹青史书的伟业,但他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点燃了奋进不息的脚步,用勇于担当的精神感召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点滴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新时代青春的代言人,他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骄傲和楷模!

(文章来源:永胜县融媒体中心) 

痛心!丽江宁蒗县41岁扶贫干部沙天文因公殉职

火把节,是彝族同胞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今年813日,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跑马坪村的村民们在祭火祈祷丰收时,增加了一项特别的仪式,表达对长眠于此的沙天文的怀念。

沙天文,彝族,197812月出生,云南省宁蒗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驻跑马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86日,沙天文与跑马坪乡乡长沙文高一道检查建档立卡贫困户拆旧复垦和危房改造等工作。1430分许,车辆行驶至西布河乡大屋基村村组土路时,因坡陡弯急、道路湿滑,发生侧滑,翻下距离路面12米的边坡沟里。沙天文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41岁。

“再也看不到沙队长的笑脸了”“他的心里总是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在跑马坪的村寨,村民们经常说起“沙队长”的故事。当地彝族同胞都说,沙天文就是共产党派来的“火娃”(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一本行走的扶贫工作“活字典”

地处滇西北横断山区的宁蒗县俗称“小凉山”,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91个村(社区)中有82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61个。

沙天文出生在永宁坪乡马鹿塘村,那是个地地道道的贫困村。“天文”这个名字是小学老师给他取的,寓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沙天文读书非常刻苦。父亲早逝,母亲靠卖土豆、荞麦的微薄收入,支撑他考上大学。生于农家的他填报了云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

哥哥沙杰说,当全家人为学费发愁时,民政部门开具了困难证明,学校减免了学费,又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对此,沙天文始终感恩在心。大学毕业后,他放弃省城的工作机会,回到了这片自己曾立志走出的土地。

沙天文工作第一站是烂泥箐乡政府。十分乐于跟老百姓打交道的他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都成“老伙子”了还没对象。当地群众看他踏实肯干,主动把女儿介绍给他。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沙天文被提拔担任烂泥箐乡司法所长,之后又调入宁蒗县纪委。20168月,为确保冲刺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县里决定成立驻跑马坪村扶贫工作队,由沙天文担任队长。

当时,沙天文的母亲已年过七旬,体弱多病;妻子没有固定工作,早出晚归打零工。但他没有讲任何困难和条件,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跑马坪村村委会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是沙天文和工作队员们的宿舍,房间狭小,床挨着床,中间没有走道。“驻村帮扶,当然要住村。”驻村第一天,沙天文就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沙队长是最熟悉跑马坪的人,他就是一本移动的扶贫工作‘活字典’。”这是沙天文留给当地干部群众最深刻的印象。

他对村民、对贫困户熟悉到什么程度?“跑马坪村305户贫困户,家住什么地方,有几口人,多大年龄,有没有疾病,孩子成绩怎么样,种了几亩地,养了几只羊,以及他们的脾气性格等,沙队长都清清楚楚。”宁蒗县纪委监委干部、驻跑马坪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杨杰伟说。

有人认为沙天文有超人的记忆力,但在跑马坪村党总支书记苏天哈看来,“这是因为他把每一户贫困户都装在心里。”

只要有时间,沙天文都会往贫困户家里跑。跑马坪村19个村小组,他都挨个走遍。“每到一户人家,他都会耐心讲解党的扶贫政策,和村民们拉家常,问他们有什么困难。他还会走进厨房揭开锅盖,看看他们吃些什么,看看圈里养什么牲畜,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上农场村小组党支部书记阿家拉暖说。

64岁的磨房沟村小组低保户阿根车火一听说有人来采访沙队长的事迹,就急忙赶来把记者拉到他家里。在不大的院落中,他指着一所新建的平房说,这是靠国家21万元补助建起的房子。为了申请这项补助,沙队长去了他家不下二十趟。

“知道他身体不好,血压、尿酸都高,肠胃也不行,我就找些草药给他吃,他还执意要付钱。听说他不在了,我很难过,很想再看他一眼。”阿根车火边说边抹眼泪。

他对困难群众胜似亲人

“如果没有沙队长的帮助,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在磨房沟村小组村民补点爱尾家,说起沙天文,她禁不住红了眼圈。

19年前,补点爱尾因生孩子导致髋关节错位,之后一直没钱医治,慢慢地,病情越来越重。当沙天文第一次看到她时,她已经严重佝偻,头和膝盖几乎要碰到一起。家里三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沙天文主张把她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评议会上,沙天文详细介绍了她的不幸遭遇以及家庭收入。他激动地说,像这样困难的人家都不能得到帮扶,我们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依托医疗保障救助,20183月,补点爱尾走进了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3个月后,她佝偻多年的腰板直起来了。

身体好了,补点爱尾可以干更多农活了。今年她家种了3亩苦荞、3亩马铃薯,养了30只土鸡、40只羊。在上海上大学的孩子学费也得到减免。

“沙队长是我家的恩人。我早就想杀一只鸡感谢他,没想到他走得这样突然。”补点爱尾再一次红了眼圈。

在跑马坪村光马山村小组,有一位70岁的老人以里尔青。她自小失聪,无儿无女。沙天文得知她的情况后,经常去看望她。

每一次,沙天文都会紧紧握住老人枯瘦的手。这个举动深深地温暖了以里尔青。从那以后,只要有陌生人来看她,她都会微笑着和他们逐一握手。在她看来,这就是沙天文教给她最友善的待人方式。

杨杰伟至今还记得,去年11月,当沙天文把一床崭新的被子送给以里尔青时,她紧紧握着沙天文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脸庞流下。

“回来的路上,沙队长对我说,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贫困的人来说,一床被子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孤寡老人来说,这可能是她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驻村工作队长两年一个任期,时间到了,村民们舍不得他,大家联名写信到乡里和县里,希望能留下他。”跑马坪乡党委书记胡志华说。沙天文没有犹豫,一干就是4年。

今年又一次驻村期满在即,村民们还是舍不得他走。他安慰妻子说:“年底脱贫任务就要完成,到时候我就有大把时间陪你们,孩子也要上初中了,我要每天送他上学、辅导作业。”可没想到,这一次,他彻底食言了。

“他用行动让我们知道,要想吃水得自己挖井”

“我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她家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说起补点衣布家这几年发生的变化,磨房沟村小组组长加三军禁不住称赞。

以前,补点衣布一家5口挤在一处低矮破旧的木板房里,吃饭穿衣都要靠民政部门救济。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她家建起了崭新的安居房。住房条件虽然改善了,但院里的环境卫生依然停留在从前。

“人畜混居的习惯还没改掉,院里到处都是猪粪鸡粪,夏天气温高,臭味直冲厨房;如果下雨,院子里到处都是粪水,简直没办法落脚。”杨杰伟记得,第一次到补点衣布家走访时,沙天文直摇头。

沙天文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从思想深处赶走积习。他用彝语讲解良好家居环境的好处,但一开始,补点衣布却听不进去:“我们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院子今天扫了,明天又脏了,白费力气。”

再到补点衣布家,沙天文一边讲道理,一边动手帮她整理院子。还帮她家建起了男女分离的厕所,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也许是被沙天文的真诚感动,也许是他的示范产生了效果,补点衣布开始拿起扫帚。

89日,当记者追寻沙天文的足迹,来到补点衣布家的时候,眼前的情景已经焕然一新:柴火在墙脚码得整整齐齐,人住院落和畜圈已经分开,鸡舍内有几十只鸡正在啄食,院子里看不到一点垃圾。补点衣布告诉记者:“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

补点衣布家的变化只是跑马坪村巨变的一个缩影。为了让跑马坪村变成真正的美丽乡村,扶贫工作队组织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那段时间,在沙队长的带领下,我们对整个村庄的道路、沟渠、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进行了彻底清扫。十几年未动的垃圾被清运,跑马坪的村容村貌发生了从来未有的变化。”苏天哈说。

现在,无论走进哪一家,眼前都是干净整洁的院落、摆放整齐的物品,山村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荞麦的香味。

发生变化的不止是村容村貌。在几年的扶贫工作中,沙天文意识到,要彻底消除贫困,巩固扶贫成果,最重要的是让村民们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抛弃等靠要的思想。

阿余阿牛是下羊安山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骨髓炎。和补点爱尾一样,是扶贫资金帮助她做了手术。身体恢复后,为了尽早摆脱贫困,在沙天文的鼓励指导下,她和丈夫种了不少经济作物,养了很多猪羊。

阿余阿牛现在每天都在田里忙碌,丈夫则上山放羊。她一直记得沙队长说过的一句话:“想要有吃不完的井水,就要自己挖井,不能等别人送。”她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她说:“我们做父母的,现在经常像沙队长教育我们一样教育孩子们,过好日子要靠自己。”

为了让贫困户发展产业,工作队和农技部门协调运来10万株花椒苗,准备免费发给贫困户种植。但沙天文提出一个条件,先挖好坑塘才能领花椒苗。为此,他到田间地头督促村民挖坑塘,一个一个地数,然后才发花椒苗。

“真是‘死脑筋’。”村民们半开玩笑地说。但就是这个“死脑筋”,多次给他们讲解花椒栽种技术,以保证能成活、有收成。如今,村里的花椒已经挂果。

驻村第一天,沙天文就立志带领村民彻底甩掉“穷帽子”。4年多过去,这一愿望正在一点一点变为现实,贫困户的新房建好了、村口的花椒红了、门前的道路通了……跑马坪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已达到脱贫标准,正等待验收。

沙天文走了,留下了许多遗憾——

今年76岁的老母亲三次住院,他都没有去医院陪护过一晚;儿子要上初中了,答应他的礼物再也没有机会送出。

蚂蟥沟村小组的移动信号塔建好了,村民坐在家里就能打电话了,却再也呼不通“沙队长”的手机了。

就在发生意外的当天,他还答应下羊安山村小组村民,一定要把通往村民活动中心的路硬化好。

……

在跑马坪的小康之路上,沙天文的身影化作一团火,映照着乡亲们前行的步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关闭